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八卦 > >正文

​刘少奇的结发妻子,主席引她走上革命的道路,三个孩子是她的牵挂

摘要刘少奇的结发妻子,主席引她走上革命的道路,三个孩子是她的牵挂 1934年10月的一天,南京老虎桥监狱的大门被突然打开,一群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宪兵押走了 已经被判刑15年的女教师王...

刘少奇的结发妻子,主席引她走上革命的道路,三个孩子是她的牵挂

1934年10月的一天,南京老虎桥监狱的大门被突然打开,一群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宪兵押走了 已经被判刑15年的女教师王芬芳。

这位叫王芬芳的女教师知道自己暴露了,一脸平静的随着宪兵走出门口,期间还不忘和狱友们挥手告别。这次提审后,王芬芳再也没有回来,狱友们后来才得知,在她被押走的两天后,王芬芳就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在了雨花台。

这些狱友不知道的是,这个王芬芳只是她的化名,她的原名叫何宝珍,她是刘少奇的结发妻子,更是毛主席的学生,可惜,用年仅32岁的生命血染南京雨花台,女党员中之杰出者” ,她的死比泰山还重。

何宝珍是刘少奇的结发妻子,和刘少奇做了十一年的革命夫妻,除了一起为革命奋战外,还先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可谓情比金坚。他的牺牲,令李少奇万分悲痛,对这位革命伴侣的思念,更是伴随伟人的一生。何宝珍,1902年出生于湖南道县,比刘少奇小四岁。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穷秀才。由于家境贫寒,何宝珍幼年时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常由婆婆带着到地主家当佣工。

何宝珍天资聪颖,办事利索,深得地主家人喜欢,所以,地主让她给小姐当贴身丫鬟和伴读。结果,在考试的时候,何宝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衡阳第三女子师范,而地主的女儿却名落孙山,但地主却强迫何宝珍将名额让给他的女儿,最后,在何宝珍老师的帮助下,她才获得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学校期间,何宝珍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1年底,时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的主席到衡阳开展建党建团工作。何宝珍在主席的影响下加入共青团,成为衡阳师范团组织的负责人。

期间,何宝珍组织学生反对校长欧阳俊腐败行为的斗争,被校方开除学籍。走投无路的何宝珍来到长沙投奔主席,住在主席和杨开慧的家里,接受主席等人的直接教导,在此期间,遇到了一生的爱人刘少奇。

刘少奇要比何宝珍幸运的多,他虽然生活艰苦,但比何宝珍不知要好多少倍。在何宝珍抹泪在苦难童年中煎熬时,刘少奇在学校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刘少奇出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中等家庭,能够考据的他的始祖叫刘时显,刘时显的长子刘宝苦读诗书、走上仕途,成为湖南资阳的一名县令。所以,这家人从江西吉水搬到了湖南宁乡。到了刘少奇曾祖的时候,刘氏家族没落成炭子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其曾祖立誓恢复祖上的富裕生活,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刘少奇爷爷这一代,终于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刘氏家族在炭子冲已经拥有田地60多亩,成为当地富足的地主家庭,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比较开明,读书很多,为了让子女摆脱农家的底色,把几个儿子送入学堂,接受知识的洗礼。不幸的是,刘寿生英年早逝,为了家族的绵延,刘寿生不得不让长子、次子回家继续耕田,这是刘家的基本盘,绝对不能垮掉,而其三子读书最多,让他继续读书,将来做家族的总管,挑起家族的大梁,而小儿子刘少奇则继续学习,学成更好,学不成就回家耕田。但刘老爷子不知道的是,就这个小儿子最有出息。

父亲去世后,刘少奇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宁乡县玉潭中学,离开炭子冲,在学校刘少奇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知识、接触新思想,在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刘少奇毅然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可是,还没来得及实现他的报国思想,军阀混战的枪炮直接荡平了讲武堂。刘少奇又辗转各地,最后在1921年选择前往苏联留学。

留学一年后回国,来到长沙清水塘投奔主席一起革命,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何宝珍。

刘少奇一生最厉害的大手笔就是组织工人运动,刚回国不久的刘少奇就完成了他投身革命之后的一个神级微操,即组织安源路矿工人集体大罢工。

安源路矿的幕后老板是清末至民国时上海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怀,提起盛宣怀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但宋子文宋氏家族大家总听说过吧。宋家出了两个国母,宋子文就是名副其实的国舅爷。当初宋子文从美国取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成归国后,向盛家的七小姐求婚,被盛老太太一口回绝,理由是:你家不配!放眼当时的民国这样的金龟婿也没有几个,偏偏被盛老太太一顿神羞辱,可见盛家的身价有多大吧。

当时的盛家,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不顾旗下工人的死活,连续拖欠三个月的工资,使工人生活陷入绝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作为工人代表和盛家人谈判。盛家为了显示威严和恐吓,直接在刘少奇的面前架起十几挺机关枪,但刘少奇丝毫不为所动,唇枪舌剑、慷慨陈词,说得盛家人理屈词穷,最后不得不补发工资,并为工人加薪。

台上的英雄雄姿英发、洒脱自如,深深的牵动了台下何宝珍少女的芳心,而这位留着齐耳短发、美丽大方的女学生,也让刘少奇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感觉。机缘巧合的是,不久后,主席让何宝珍暂停学业,直接把何宝珍派到安源路矿刘少奇的身边工作。

在长期的接触中,两个人相识相爱,在当时,革命党人选择伴侣,除了男女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信仰,以上两个条件,二人都是完美的贴合,所以,二人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于1923年4月结婚。这一年,何宝珍21岁,刘少奇25岁。二人从此开始了危险相伴、南征北战的岁月。

婚后的何宝珍温柔贤淑,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积极投身革命。1924年,何宝珍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儿,刘少奇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取名葆华,即永葆青春年华之意,后改名允斌。

此时,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革命者的前途充满风浪。刘少奇夫妇带着孩子实在不便,为了革命,何宝珍忍痛将儿子寄样在刘少奇哥哥的家里。临别之际,作为母亲的何宝珍泪水涟涟,紧紧抱着襁褓中的儿子不肯放手。没想到这竟是母子的诀别,等1938年,已经14岁的刘允斌到达延安时,他的母亲何宝珍已经牺牲四年多了。

之后的日子,何宝珍随刘少奇四海为家,到处开展革命。1925年和1929年,刘少奇在长沙和沈阳两次被捕,何宝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将丈夫营救出狱。1927年,二人在武汉工作期间,何宝珍诞下他们的女儿刘爱琴。何宝珍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女儿的到来而变得轻松,反而更加忙碌,她一边照顾家庭和丈夫,一边还要发展妇女工作。好在女儿在身边,缓解了夫妇二人对乡下儿子的思念之情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夫妻二人不得不撤离武汉,而只能将襁褓里的女儿寄养在工人家里。夫妇二人再一次面对女儿的离别之苦。临别前,何宝珍精心的为女儿准备了衣服、鞋子,怕离开父母的女儿受到委屈。离开的前夜,何宝珍最后一次来到工人家里看望女儿,看着熟睡的女儿,何宝珍泪如泉涌,轻轻的在女儿额头吻了一下,工人妻子想叫醒孩子,让亲娘再抱抱她,何宝珍制止了,她害怕女儿撕心裂肺的哭着喊妈妈,更怕女儿的一声妈妈,让她泪流成河。只是何宝珍没有想到的是,可怜的女儿离开父母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苦难的生活,甚至给别人当了童养媳,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受打骂。而这个可怜的孩子也是和妈妈的诀别,根本不记得妈妈的样子,只能从长辈们的回忆中勾勒妈妈的形象。

1930年,何宝珍跟随刘少奇第四次返回上海,当时上海的形势相当严峻,刘少奇本想将何宝珍安排到安全地方工作,毕竟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但何宝珍拒绝了,无论前途多么凶险,他都要和丈夫相濡以沫,坚持革命到底。

也就在这一年,何宝珍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取名毛毛大名刘允若。这一次,何宝珍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将自己的骨肉送给他人抚养,无论多难多险,她都要和孩子在一起。在那段艰难的岁月,毛毛成了两个人最好的寄托和安慰,生活也变得温馨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们的生活似乎步入正轨的时候,刘少奇接到组织的命令前往江西苏区工作,这是夫妻俩自结婚以来的第一次离别,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丈夫走后,为了安全起见,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芬芳。就这样何宝珍一边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儿子,一边以教师的身份从事营救那些不幸被捕的同志,她的活动引起了特务的注意。

罪恶的黑网已经向她张开,1933年3月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了何宝珍的住所。仓促之间,何宝珍急忙将年仅三岁的儿子毛毛推到邻居大嫂的怀里,然后从容对付抓捕她的敌人,敌人并没有彻底弄清楚她的身份,只感觉他和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只叛了15年徒刑。

在监狱里的何宝珍仍然没有放弃初衷,组织狱友绝食、抗议。但在监狱的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宝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三个孩子。为了革命,她没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小家,而这三个可怜的孩子也成为了动荡年代的弃儿。每想到这些,何宝珍都是泪流满面。他多么希望能见到这些孩子,但这点作为母亲最起码的一点儿要求,却永远无法实现了。

不久后,一个互济会的叛徒出卖了她,得知共产党大头目的妻子就在眼前,这些特务简直欣喜若狂,为了得到刘少奇的消息,敌人对她用尽了毒刑,何宝珍至死不屈,始终一句话: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请吧!

审讯人员知道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了,于是在1934年10月18日深夜,敌人秘密的将何宝珍押送到雨花台,敌人原本要从后面射杀何宝珍,但何宝珍坚持要正眼面对敌人的子弹,看着她那仇恨的双眼,行刑的特务反倒手抖了起来,以致,连开数枪才将何宝珍打死。整个雨花台仿佛在清脆的枪声中颤抖,一位坚贞而伟大的女英雄为自己的誓言、为革命献出了一切。

1950年,新中国刚解放,刘少奇在百忙之中来到雨花台祭奠这里的烈士,也为祭奠自己的革命伴侣何宝珍。在结发妻子牺牲18年后,重回和他生活和并肩奋斗11年的妻子的牺牲地,刘少奇感慨万千,女党员中的杰出者” 。

而何宝珍在革命之余最为牵挂的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是十分坎坷,但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辜负母亲的期许,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长子刘允斌,在湖南宁乡的老家由伯父抚养长大,1938年被接入延安,转过年被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在苏联期间,刘允斌考入莫斯科大学,攻读核放射化学专业,并取得副博士学位,同时,他娶了一名苏联女同学为妻子,并生下两个孩子。1957年回国,并进入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为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幸的是,在1967年11月21日,因无法忍受因父亲问题而受到的揪斗,于当晚在包头卧轨自杀。

长女刘爱琴,小时候曾被交给当地工人家庭代为抚养,童年经历坎坷,被送去当童养媳,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打骂,于1938年被党组织成功找回,并送入延安上学。转过年和哥哥一起去了莫斯科上学,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在特殊时期,她也受到了冲击,丈夫被迫与她离婚,她自己也被押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平反后,先后在多所大学从事教育工作。

次子刘允若,母亲牺牲后,刘允若一度流浪街头,受尽欺辱,1946年,被党组织成功找回,并送入延安保育小学学习。特殊时期,他也受到了迫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7年,出狱后身染重病,不幸在1977年去世。

纵观何宝珍一家令人辛酸的坎坷经历,老一辈们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付出的太多太多,何宝珍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32年,但她的忠贞、坚强、勇敢和付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拜托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多多点赞转发,让伟大的何宝珍烈士的事迹流传千古。后续将陆续为大家推出一系列湮没在历史尘埃的新中国高干夫人的往事,防走失敬请关注。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