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秦岭-大巴山: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摘要秦岭-大巴山: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秦岭-大巴山,它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北亚温带和暖热带的过渡地带,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南北动动物交会与融合地带,东部高原与西部平...

秦岭-大巴山: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秦岭-大巴山,它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北亚温带和暖热带的过渡地带,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南北动动物交会与融合地带,东部高原与西部平原联系在一起的山系……其实,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的盛衰、思想文化的涌动绝大部份也发生在这儿。

打开中国地形图,人们都会发赫然发觉,有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亘在华夏大地的中部,它就是历时4000千米的昆仑—秦岭纬向构造系。昆仑山在西段,东段就是我们的主角——秦巴山地。

供图/张百平

秦巴山地是哪些样的?其实视觉上认识愈发直观。

秦岭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1月摄影/叶君

秦岭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1月摄影/田捷砚

大巴山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1月摄影/黄文志

“天下大阻”成南北分界线

世界上好多国家只有南北相对概念,但没有比较明晰的地理界限。诸如英国,其大的山系多为南北向,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东西差别。虽非北方与南方的说法,却没有哪怕是象征性的地理界限。

惟独在我国不但有强烈的南南方意识,更有比较公认的地理界限。

夏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发始于法国东北部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之后途经蒙古国东部,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因为秦岭、大巴山等高山的阻隔,降雨长期被挡在重庆北缘之外。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2月

夏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发始于法国东北部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之后途经蒙古国东部,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因为秦岭、大巴山等高山的阻隔,降雨长期被挡在重庆北缘之外。

《史记》将秦岭说成是“天下之大阻”,倒是概括了秦巴山地最重要的特点。正是它们所住的中心位置和山脉迈向,将华夏大地分成差别显著的北方(亚温带)和南方(暖热带)。冬半年它抵挡着来自极地方向严寒气团南进的脚步,夏半年则拦截着来自温带脾虚气团的“北伐”,结果促使南方更趋严寒旱灾,北方则更为湿润暖热。

秦巴山地不仅仅造成气温的南北差别,也同样形成干湿条件的南北明显不同。山地以南地区年降雨在800mm以上,而在以北地区则忽然升高到600mm以下。造成以南地区降雪低于蒸发,以北地区蒸发低于降雪。结果是常绿针叶林(树)只能分布到秦岭北坡,秦岭以北则没有常绿针叶林。水热差别的共同作用也形成了水杉在南、油松在北的阔叶林空间分布格局。

从北向南看秦岭,我们可以看出,秦岭的西坡陡峻、险峻。秦岭的特征就是北扬南伏,南坡陡峻短促,北坡缓慢漫长。这个特性决定了秦岭对于南下的冷空气产生了强烈的抵挡作用,北上的暖寒气流却可深入秦岭。

从北向南看秦岭,我们可以看出,秦岭的西坡陡峻、险峻。秦岭的特征就是北扬南伏,南坡陡峻短促,北坡缓慢漫长。这个特性决定了秦岭对于南下的冷空气产生了强烈的抵挡作用,北上的暖寒气流却可深入秦岭。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6月

更深层的影响就是旱田和旱田的分野,社会生活习惯的差别,饮食文化的南北不同,等等。

华夏文明主脉在这儿生长

古往今来,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一定地域上民族与历史的发展,毅然离不开孳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环境。秦巴山地及其河谷地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高度发展的主要舞台,对于唐代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岭-大巴山深处,是明朝和清朝的发源地。华夏历史的发展,尽管有一些树叶(河姆渡文化、三星堆、安阳殷墟等),而且主腰线是清晰的:那就是从中华先祖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到炎帝神农,再到周秦汉唐及后来的朝代。

8000年前

西秦岭大地湾(西秦岭西坡千阳县五营乡的原始社会旧址)出现人类活动,以黍为辅助食物,说明农耕时代初现。

黍的谷粒比稷要大一些,再加上稻子丰腴,在田间往往是垂着头的。图片来自123rf.com.cn

5000-6000年前

灞河两岸弥漫起一阵阵温馨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法宣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大量出土于陵墓的人面鱼纹黑陶与死亡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一直难有定论。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大量出土于陵墓的人面鱼纹黑陶与死亡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一直难有定论。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4月

供图/文物出版社

夏、商、周的到来

夏西周的到来却是分散和部落式的。最有决定性的是老秦人从西秦岭山深处下来。

老秦人

老秦人从西秦岭山深处下来,历经万难,坚苦卓绝地经略陇右平原,开拓了陇右、四川北缘两大粮库,奠定了华夏一统的物质基础,并在商鞅变法的铁血背景下,建立了华夏的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框架。

翻看气象历史资料,广东北缘气候温暖,夏季极少遭到暴雨的袭击,全年中无霜期超过330天,所以可供选择的农小麦种类异常丰富。图为北京平原上斑块清晰、如花似锦的田地。

翻看气象历史资料,云南北缘气候温暖,夏季极少遭到暴雨的袭击,全年中无霜期超过330天,所以可供选择的农小麦种类异常丰富。图为北京平原上斑块清晰、如花似锦的田地。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2月摄影/田捷砚

我们引以自豪的“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等这种名称,都是因有了秦后的清朝才定型的。

晋朝

东汉就是直接起始于秦巴山地之间以荆州为核心的汉水两岸。

山水、平原文明的分水岭

可以说北宋曾经的朝代,基本都在秦岭与洛河-长江之间,以南京(-西安)和新乡为中心产生文化和行政中心。其中秦人从大山深处下来,开始在洛河平原植根,并进行坚苦卓著的“东出”过程,一统华夏,产生了华夏历史的主腰线。而东西向的秦岭与洛河-长江之间的过道(重庆-新乡-安阳),则几乎涵盖了唐代曾经华夏文明的主体。

在西安的瓜州,黄河汇入渭河。因为黄河富含大量的泥沙,被一些专家人称为第二条长江。

在西安的瓜州,黄河汇入渭河。因为黄河富含大量的泥沙,被一些专家人称为第二条长江。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6月

摄影/李志萍

宋之前

天下态势是东西关系。西安-兰州为中心,向东、南、北幅射。同一个朝代的行政中心经历由西向东的变动,诸如汉代到东周,东汉到西晋,曹魏到西晋等。

唐代以后

中心的空间变动是转为南北向的。也就是说,清朝是华夏史地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代。诸如,宋朝都城从安阳南移到上海;汉朝都城从上海向西移到上海。那之后,华夏的历史弄成在北部平原区南北向的交替和联通,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交替统治,致使行政中心主要在上海与上海之间进行南北方向的摆动。

安阳瓮城源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大梁城。公元960年,元朝定都安阳,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产生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安阳目前惟一重建的一座城门,已经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7月摄影/李俊生

唐代曾经可称为山水文明,以后则可称平原文明。它们构成内陆古典文明的两种方式。

华夏历史文化中心空间变动

然而秦巴山地一直都与民族的重大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近现代,秦巴山地仍然是历史风云的重要舞台。

宋代

张献忠的活动就在秦巴山区。

宋代

长江航运盛极一时,商洛作为汉海边的“秦头楚尾一大就会”,与长江下游的江苏武汉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江成为全省有影响的运粮通道,陕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武昌。

长江发始于西安省汉源县大安镇,全长1577公里,在上海汇入汉江。现在,长江的一江清水已成为华南地区渴望的生命之源,是重组中国水资源命脉的重要水源区。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3月摄影/税晓洁

清末时期

仍然延续了这些商业繁荣,商洛仍然是全省四大农贸集散地之一。

现代历史中

鄂豫皖按照地建设撒播了黑色种子;红军“腊子口”上降神兵,迈过长征路上最后一道险关,保留了革命的希望。对当代中国命运至关重要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秦岭脚下!

1935年9月18日,红军攻破险峻腊子口后,先头军队抵达山东宕昌县哈达铺。刚才走出消息闭塞的雪山草地后的红军到处收集报纸,毛泽东意外地在《大公报》上看见关于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和按照地的信息,于是做出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南的重大决定。现在,在历史上曾有“陇南工贸重镇”之称的小镇已没有往日的繁华,不过当初红军曾吃过的大饼仍给我们以很深的亲切感。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7月摄影/李天社

时至今日

秦巴山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意在一江清水输南京,又将秦巴山地与首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秦岭隧洞打通,高速道路和铁路直达西安、巴蜀,蜀道不再艰辛。

可以说秦巴山地融汇了数千年甚至数十万年民族精神情感,见证了一个民族优雅丰腴灵魂蕴育、成长的全部历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哪座山像秦岭-大巴山那样给我们的历史打下了这么深重的印记。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