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海上花木兰”韦慧晓:她的每次转身都是他人的一辈子

摘要“海上花木兰”韦慧晓:她的每次转身都是他人的一辈子 2012年1月,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2016年3月,韦慧晓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位女副舰长。2022年...

“海上花木兰”韦慧晓:她的每次转身都是他人的一辈子

2012年1月,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2016年3月,韦慧晓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位女副舰长。2022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导弹驱逐舰绍兴舰舰长。

看过这些经历,不难发出与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同样的感慨:“您这些经历,牛到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李笑来常说“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观点在韦慧晓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47岁的她仅用了普通人一半的时光实现了许多人倾尽一生获得的荣光。

2000年,韦慧晓从南京大学毕业,起步已是千万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2000年至2004年,韦慧晓在华为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公司高级副总裁秘书、行政助理,手握百万年薪。

2004年,她以第一名的绝对优势,跨专业考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硕士研究生。2012年2月,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毕业。期间,她到西藏做过支教、参加地质科考,入汶川参与抢险救灾,去北京当奥运会志愿者。

少时求学篇

1977年,韦慧晓出生于广西百色一个普通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壮家妹子。百色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红色底蕴深厚。家境虽是普通,但身教大于言传的勤劳持家给予了她坚毅的品格。

父亲是个军事迷,句句不离忠于国家和人民的谆谆教导,更是激活了她那深埋骨髓的红色基因。她不是死学习的那类好学生,在同学眼中的韦慧晓非常洒脱,“像风一样”“还特别爱玩”,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初中班主任黄启川介绍说,韦慧晓是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孩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平时学习好、性格好,想法多、脑袋灵活,属于那种玩就疯狂地玩,学就拼命学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会玩会学的好学生,蹦蹦跳跳一路走来,穿过青葱岁月,2000年考上南京大学,从西到东横跨千里到江苏求学。这所令许多人渴望不可及的985高校,却让韦慧晓有些不满意。因为当时她的目标是国防科技大学,在桂林和南宁已经招满生源,因此错过机会,选读了别的学校别的专业。

本科选的专业是大气科学,绝对冷门,但这无妨,她曾兴致高涨地说:“我对不知道的事,总充满了好奇。”此时,她的选择放在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流认知下,有那么点离经叛道,有那么点“一副好牌被打烂”。但更让世俗眼光稀碎一地的还在后面。

青年求职篇

毕业后,韦慧晓想尝试行政工作,如愿入职华为,兢兢业业四年,从一个实习生,升职为高级副总裁的秘书,拿着高薪,做着一份体面的行政工作。这在很多人眼中已然成了“人生赢家”,好学历、好公司、好前途,只待结婚生子,如此这般标准化流程一路胜利地走下去。

然而,2003年的有一天,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陈教授,突然接到韦慧晓的电话“请求”:“今年时间紧张,明年我一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您的研究生。”吃惊的不仅是陈教授,还有认识她的朋友。在人人追求高年薪的年代,韦慧晓的决定震得普通人的三观稀碎,当时如此,当下亦如是。一个开公司的朋友忙去相劝:“你考这个研究生有什么用,专业还那么偏门,毕业后工作都不好找。到我公司来,我可以给你百万年薪。”。2004年,她如愿考上陈教授的研究生。

韦慧晓没有止步于硕士,又攻读了博士,并于2012年毕业。此时她没有留校,没有去科研机构,没有去所有人艳羡的工作岗位,而是弃笔从戎,准备进行大跳跃、大换血,把职业生涯转化为军旅生涯。这样的选择看似意外,实则在意内,逻辑自洽,情感舒畅,似是完成了当年未竞之愿。

中青入伍篇

已到三十而立年纪的韦慧晓,深知自己错过了当兵的最佳年龄,34岁对当兵来说已是“高龄”,但她又不甘心,查阅政策得知,博士毕业入伍是35岁之前。

为了抓住政策的尾巴,韦慧晓开始主动作为,一是自荐,主动打电话询问,给部队相关部门邮寄自己的200页入伍自荐信,当得知海军要组建航母接舰部队后,她又给海军部队发自荐信;二是训练,虽然报名成功,但能不能最终顺利进入部队,还需要海军部队的面试考验,为了尽快达到一个准军人的标准,她下功夫给自己制定了一套训练计划,比如练习体能、每天十公里跑,最终把跑步变成吃饭喝水一样的简单。

经过韦慧晓的努力,海军部队接纳了这位高学历的自荐人才,于2012年1月,35岁的她通过直招如愿穿上了海军部队的作训服,走进了军营。39岁当上中国首位女舰长,举手投足都带有一股英气。她曾经的学生却说:“都认不出来了,韦老师在西藏支教时,是个长发飘飘的美女,和现在两个气质。”

人生成一事已是不易,而韦慧晓做到了事事发光,所以会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昂贵的手表,好显示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是像我这样的,普通的手表因为我戴过,所以身价百倍。”

笔者相信,当兵让韦慧晓从“折腾”迈向了“稳定”,择“从军”一事而终,将在蓝色海洋上建功立业,在保卫祖国蓝色海岸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走向深邃,引动无数铁马冰河踏梦来。

已快到知天命的韦慧晓,虽未成家,父母也已远逝,她早就把军营当做了家,那些曾经的学生和现在的新兵早就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子女,她也永远是祖国母亲最忠诚的女儿。

“当你把祖国人民的命运与自己、与家庭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为国也是为家。父母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所以对我而言:‘忠’就是‘孝’,忠于国家民族,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早在2008年当志愿者期间,她曾在日记本上这样写到。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