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耳朵里痒痒的,不挖不舒服 耳朵里面很痒但是挠不到
感觉耳朵里痒痒的,不挖不舒服 耳朵里面很痒但是挠不到
耳朵发痒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正所谓“发痒不是病,痒起来要人命”,比起疼痛,发痒要更难以忍受,所以一旦耳朵有发痒,想必大家都会忍不住用手指或者挖耳勺等工具去掏耳朵,希望可以缓解耳朵发痒的情况。
挖耳朵可以缓解耳朵发痒是因为,耳朵的瘙痒感大多数时间都是耳道里面的异物带来的,这个异物一般都是耵聍,也就是耳屎,所以掏耳朵的时候一般可以掏出来一些耵聍,但是有时候却是一无所获,耳朵里面并没有多余的异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耳朵里面没有异物的话,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耳朵发痒呢?有的人说耳朵发痒却掏不出来代表身体生病了,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一、耳朵痒却掏不出东西?啥原因?
首先值得怀疑的原因是耳朵有螨虫感染。
螨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寄生物,它可以生活在人的皮肤、毛发、衣服和床单被褥上。螨虫感染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来传播,尤其是共用有螨虫的毛巾和床单被褥,最容易传播螨虫。
螨虫如果在外耳道中定居的话,会由于没有被及时清理而大量繁殖,对外耳道的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就会出现耳朵发痒的症状。
如果瘙痒难耐,用手去抓,还容易抓破皮肤出现耳朵疼痛。而且由于大量螨虫的滋生,外耳道内局部的分泌物可能会增加,因此会出现异味,主要是一股酸臭的味道。

就算是耳朵里面有螨虫,也不要太过担心,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涂抹专门杀治螨虫的药膏,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清除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螨虫,就可以减少再次感染的机会。
螨虫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寄生物,肉眼根本观察不到,想要消除螨虫的方法也并不难。我们将床单被褥放在大太阳下曝晒,等将被褥收回来的时候,被褥上面就会有一股“阳光的味道”,这个其实就是螨虫烧焦的味道。
所以经常晒被褥可以有效消除耳朵感染螨虫的机率,减少耳朵瘙痒的可能。

其次,可能是外耳道湿疹。
湿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湿疹的病因并不明确,外耳道湿疹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皮肤过敏或者跟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化妆品有关。湿疹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过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如果患者所使用的药物与化妆品中,含有对患者的免疫系统来说比较敏感的物质,很容易引起患者的免疫变态反应,导致湿疹。
而且如果耳朵部位的湿度过高,很容易导致细菌大量滋生,引起外耳道炎症反应,局部炎症也有可能引起外耳道湿疹。
不同于普通的皮肤湿疹,外耳道湿疹由于位置特殊,它的临床表现跟其他皮肤的湿疹症状也各有不同,可以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外耳道湿疹。

急性外耳道湿疹主要是强烈且明显的瘙痒感,并且可能伴有灼热的感觉,还有可能会有湿疹小水泡破溃后流出黄色水样分泌物,在凝固后结为淡黄色的痂。
亚急性相比较急性外耳道湿疹来说瘙痒感略微减轻,黄色的分泌物也减少一些,但是皮肤结痂和脱屑的情况比急性要严重一些。
最后,慢性外耳道湿疹的病程最长,瘙痒感也比较明显,皮肤会因为慢性炎症病变出现增厚粗糙和色素沉着,外观会有所不同。

出现湿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和清洁。
此外,耳朵发痒却掏不出东西还很有可能是中耳炎导致的。
中耳炎指的是外耳道里面的中耳部分发生了炎症,是耳朵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它通常会导致耳朵疼痛,听力下降,头晕和耳鸣的症状。
中耳炎会有一些脓性分泌物,这些由炎症产生的物质会刺激皮肤,很容易引起耳朵发痒。此外,如果患者的中耳炎已经度过了急性炎症发作期,进入到了组织恢复阶段,新生的细胞会刺激外耳道的神经,产生瘙痒感。
就算是患有中耳炎也不要过于担心,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手段非常成熟。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注意耳部卫生,规律作息,积极治疗,避免耳道沾水,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恢复结果。

最后耳朵瘙痒也有可能是糖尿病所致
刚刚所讲的几个原因都是耳朵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殊不知全身性的疾病也会导致耳朵发痒,尤其是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长期过高的血糖会随着汗液将糖分排出体外,含糖的汗液会刺激外耳道的皮肤引起发痒。
而且长期的血糖升高很容易损伤外周的神经,容易造成神经性的瘙痒灼热感。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也很容易让糖尿病患者患上外耳道湿疹,同样也会引起耳朵瘙痒。
如果是糖尿病引起的耳朵发痒,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药物。

以上就是容易引起耳朵瘙痒,但是掏耳朵却掏不出来东西的几个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耳朵的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持耳朵的清洁卫生、均衡饮食、保护耳朵不要进水、常晒被褥、控制好血糖就不用太担心。
除了耳朵发痒的原因,近年来还流传有一个关于“穷人耳”和“富人耳”的说法。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二、“穷人耳”“富人耳”有没有科学依据?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相面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人相信,从一个人的面相上可以看出很多信息,而耳朵就是相面的一个重要部位,耳朵作为五官之一,对于人的面相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自古以来就有人相信耳朵的大小可以反映这个人的福分深浅,所以就有了穷人耳,富人耳之说。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流传下来的雕塑,佛祖总是有着一副大大的耳朵,古代很多帝王据史书记载,也有着比常人要大的耳朵,所以人们认为耳朵的大小与形状可以反映这个人的命运走势。
而近年来所流行的“穷人耳”和“富人耳”的说法,“富人耳”指的是耳垂红润、耳骨挺拔、双耳走势对称,耳廓较薄、耳轮明显、耳朵比较宽、双耳贴脑等特点的耳朵;
而“穷人耳”指的就是耳朵不对称、耳轮不清晰、耳朵肉厚、耳朵比较小、耳垂松弛等特点的耳朵。这种从人耳朵的外貌特点来判断人生运势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当然没有,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人类耳朵的形状与大小主要是受到遗传、年龄、饮食、生活条件、环境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在三岁的时候,耳朵的大小已经是成年大小的85%了。

耳朵大小最主要还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父母的耳朵都比较大时,他们生出来的孩子耳朵通常也都要更大一些,所有大耳朵有明显的家族相关性。
此外,耳朵的大小和薄厚,跟个人的营养情况也有关,如果营养情况比较好,体内脂肪囤积的比较多,那么耳朵也就相应的更厚、耳朵轮廓也更大一些,耳垂也由于脂肪堆积显得更大。
所以有一个形容人比较胖的词语叫做“肥头大耳”,在古时经济不发达的时候,能够吃饱饭在身体内囤积脂肪的,一般都是有钱人,所以人们认为耳朵更大,耳垂更厚的人是拥有富贵耳的。
但是就现代来说,人们所追求的是更加苗条健美的身材,体内的脂肪也就更少,耳朵也就更薄、耳垂更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耳朵大小就说这好身材的人命中注定要受穷,就是纯粹的无稽之谈了。

所以耳朵的大小,跟这个人的经济情况也就没有了任何关系,与这个人的社会阶级和财富才华毫不相关。
无论耳朵的大小与形状如何差别,耳朵都执行着收集外部声音信息,将机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功能。虽然可能因为耳朵形状与大小的差别,对于声音的灵敏程度略微有一点点区别,但是就日常生活来说这一点点区别并没有什么影响。
凡事都要讲究科学依据,像这种完全由几个例子总结出来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实验的验证与研究,没有任何可信度。所以以后大家如果听到别人说,看到这个人的耳朵就觉得他很有福气,这种说法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以防被骗。

三、经常掏耳朵会有什么后果?耳屎有必要掏吗?
除了耳朵代表人的运势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耳朵不要经常掏,不仅没有什么好处还容易损伤耳朵,那耳朵如果有耳屎还有必要掏吗?经常掏耳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耳屎是什么?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由外耳道的油脂腺分泌的黄色粘稠物质,在空气中干燥后会呈薄片状。如果有些人油脂分泌比较旺盛,就会呈粘稠的油状,这也就是所谓的“油耳”。
它的作用防止飞虫和灰尘进入外耳道深部,由于耵聍还有油性,可以防止外耳道皮肤过于干燥,减少水分流失。
在耳朵进水的时候,油性的耵聍也可以形成疏水层,保护耳朵。而由于耵聍呈酸性,可以维持外耳道正常的酸碱平衡,减少细菌侵袭的可能。

首先可以回答大家,耳屎还是有必要掏的,如果经常不掏耳朵使耳屎堆积过多,会形成耵聍栓塞,进而造成人的听力下降。
但是掏耳朵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够过于频繁地去掏耳朵。经常掏耳朵的话,会让耳屎消失过快,皮肤得不到油脂的保护,容易造成真菌感染。
如果经常错误性地去掏耳朵,不仅起不到大家想要的清洁作用,还有可能会损伤重要的鼓膜,影响听力、出现耳鸣等情况。
比如:如果掏耳朵的频率过于频繁,会刺激耳道内的分泌腺,分泌更多的耳道分泌物,更加频繁地引起耳朵瘙痒,还偶尔会有黏黏的脓性物质流出,粘在耳廓或者头发上不易清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由于掏耳朵的时候用的工具比较硬,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的皮肤,皮肤一旦破损,很容易造成外耳道感染,引起局部炎症。一般来说,半个月至一个月掏一次耳朵就足够了,一般建议使用比较柔软不易损伤皮肤的棉签来掏耳朵,避免使用锋利坚硬的工具,减少对外耳道皮肤的刺激。
参考文献:
[1].耳朵到底能不能掏[J].科学之友,2025(03):64-65.
[2]周莲.经常掏耳屎?要注意这些问题[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5(06):63.
[3]张玉洁.耳屎掏还是不掏[J].江苏卫生保健,2025(04):42.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