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你是怎么过的,看守所怎样过除夕
除夕你是怎么过的,看守所怎样过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这里叫过“年”,这一天,我们家乡的讲究很多,您别嫌我啰嗦,听我一一道来:
这一天最大的讲究是女人:结了婚的女人这一天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去别人家串门,说过年女人串门是丧门星上门,会给人家带去晦气,一年都不会顺利。家有老人去世的,同理,男人也不能去别人家,还有,出了嫁的女儿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家里没有哥哥弟弟的除外)会对家里的哥哥、弟弟有妨碍,轻则生病,重则大难临头。此大忌,女人过年真的是令儿多多,难道不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古代的女人太没地位了!
一日三餐的讲究:早饭最丰盛,鸡鸭鱼肉,蒸炒炖,无论多少个菜,鱼是不能少的,寓意年年有余,而且必吃鲤鱼,取吉祥如意意。过年做饭要早,有古语云“谁家灶台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寓意谁家过年的饭做得早,来年他家就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所烧柴火也有讲究,这一天要烧芝麻杆儿或者高粱杆,取“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年红红火火,生活越来越好意。
午饭蒸发面豆馅儿(芝麻馅)包子,寓意来年日子热腾腾,越过越有(发发发)。
晚饭(年夜饭)当然吃饺子了,年三十的饺子是煮饺,要包成元宝状,寓意,来年财源滚滚。包的时候人人都要动手包一个,寓意“捏小人嘴”,来年和气致祥,无口舌之灾。关键在于“煮”,不能破,年三十的饺子煮破了,寓意来年磨磨唧唧不顺利,别扭一年。有人家还将一元币包在饺子里,小孩子们谁吃到,谁就有福,一年有钱花。吃饺子要到半夜,名曰“守岁”,这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讲究了:

古人都知惜年华。

守岁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十下午要贴春联 ,除了喜庆,也有消灾弥祸之意,有传说为证:

传统的说法已经过时了,现代人与时俱进,贴春联图个吉利、喜庆、红火。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大年夜放鞭炮,临近十二点(十二点之前),家家户户放鞭炮,有崩“年”之说,也是驱邪、消灾弥祸的意思。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讲究环保,已经禁放烟花炮竹了。
这一天千万不能摔东西,盆啊碗啊杯子之类的,有不吉利,不完整之说。
在这一天也不能吃蒜,寓意被小人算计。
还有祸从口出,过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然一年心不安。有一个笑话“傻媳妇过年”,傻媳妇一天说了好多不吉利的话,婆婆就教她,媳妇儿你说点吉利话,结果,傻媳妇藏门后来了句“今年在这过年,明年不知道在哪里过年”,可把婆婆气坏了。
说了半天,还有一件事情不能忘,那就是给逝去的长辈上供。年三十的一日三餐都给摆在供桌上,寓意逝去的人也一起享受过年的美食。
不管过年有多少讲究,多少风俗习惯,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团圆与喜庆,有诗为证:

摒弃糟粕,传承优良,好日子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知道友友你们的家乡过年是怎样的风俗习惯?

我的老家,在河南。河南人过年除夕,俗话说叫“熬年儿”。一年之中,辛劳了三百六十四天,终于在最后一天轻松下来,辞旧迎新。这一天,有旧一年的总结和回忆,也有新的一年的规划和展望。但是如何过?有很多风俗。风俗一,是准备年货,风俗二是包饺子,风俗三是过油,风俗四贴春联,放鞭炮,风俗五是上坟,风俗六是吃饺子看春晚。下现一一来说一说。

风俗一备年货。也就是鸡鸭鱼肉酒,萝卜白菜粉条,各种礼品,以及过年必备年货都要准备齐了。以迎接未来新年五天,每天之必需。菜上,一是自己家人吃,二是宾客来访用,三是晚辈的压岁钱,一定都要准备妥当,厚与薄,丰与俭,视自己条件来准备。过年图的是吉祥如意,开开心心,不能让外人落下闲话,过年不痛快。

风俗二是包饺子,饺子是北方人过年必吃的,所以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口味,准备不同的馅料,有孩子的或要生孩子的,要准备大葱肉馅,预示着来年孩子们越长越聪明。干事业的,要准芹菜肉馅,预示着来年勤勤恳恳工作,再创佳绩。正在搞对象的,要吃莲菜肉馅,预示着耦断丝连,两人最终必成正果。夫妻二人家中都有老人的,要吃韭菜肉馅,预示着美满幸福甜蜜长久,等等,关键是都不可缺少肉类,因为这象征着生活越来越富足。

风俗三是过油。过去电冰箱很少,过年有的食物和食材容易腐败变质,所以要用油炸了,便于存放。现在生活富足了,家家户户都有冰箱,那很多食材都可以放到冰箱冷藏或保鲜。不过仍然有很多农村家庭还喜欢吃过油菜,首先把喜欢吃的菜用油炸制,到做饭的时候,捡拾一碗碗,装盘上屉蒸,那就是民间有名的大菜“扣碗”。主要有酥肉、丸子、莲菜、鸡块、鱼块、排骨、羊肉、牛肉等,吃起来既烂又香,软糯爽口,是北方名吃。

风俗四是贴春联放鞭炮。这个主要是烘托过年气氛。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贴上有寓意的对联,以示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对联,门心、福字、还有满屋吉庆、满院春光等。家里有牛羊的,要贴牛槽兴旺,有车的,不论是牛车、马车、拖拉机、货车、小汽车,要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条幅。当然还有年画,剪纸等,这些在过年传统年份,都会有的,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十字绣倒是很多了。

风俗五就是上坟。家里人过年,准备的很丰盛,那么已故的亲人也是要过年的,所以必须也得给他们准备一份,这是传统礼节风俗。要准备纸钱、元宝、鞭炮、鸡、肉、水果等贡品,虽然他们不能真正的享用,但形式上还是要跟真的一样,一件也不能少。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主要是表表心意,聊籍心灵,实现心愿。过年要赶早不赶晚,你慌着过年,人家也慌着过年,去晚了人家会生气的。所以年三十,能去的尽量早去。不要非等到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或初四,才行动。

风俗五是看春晚。一家人忙完了,在年三十的晚上,就专门坐下来吃团圆饭,看春晚,打牌,不熬年儿。过去没有条件,没电视看,一家人就会点支蜡烛在堂屋拢堆木柴烤火,说话,总结一年的成绩,安排明年的计划。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了,可以看电视,看春晚,小品、相声、歌舞,喜闻乐见,一家人喜喜,欢欢乐乐过个新年!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