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摘要《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历史上经常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喜欢把亡国之君的后代推出来,...

《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历史上经常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喜欢把亡国之君的后代推出来,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

运用在军事上,要求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数,善于利用这些变数的力量。比如:有的时候,即便是我方受挫处于被动的局面,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是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扭转局面,从而取得胜利。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原文是:“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意思是说:等到天然的条件对敌人造成不利的局面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让敌人陷入困难重重的境地。

这个计策运用的道理是说:在战场上如果遭遇到强敌时,要用假象去迷惑敌人,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使他丧失原来的优势,处于寸步难行的局面,而我方则由被动变为主动,出其不意地获取胜利。

“调虎离山”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点是在“调”字上。如果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时,我方这时候不宜强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诱使敌人,将其引出坚不可摧的有利地势,或者是把敌人引入到对我方有利的地区,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

东汉末年时,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就年少有为,继承父业,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向北推进。卢江郡南为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是易守难攻之地。占据此地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要想攻下卢江郡,硬攻是行不通的,他和众将商议后,决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勋此人非常贪财,孙策便派人给刘勋送去了一份厚礼,并大加赞扬了刘勋一翻。还以示弱的方式表明了愿意与其交好的态度。孙策向刘勋求救,请求刘勋发兵降服上缭。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就想夺取,今日又见孙策如此的无能,便免去了心中的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孙策见刘勋已亲率几万兵马前去攻打上缭。目前,城内已空虚,孙策立即率领人马袭击卢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正在猛攻上缭的刘勋,得知孙策已取得卢江,才知道自己已中计,后悔莫及,只得灰溜溜地去投奔曹操。

“调虎离山”典型的战例是:虞诩巧计调虎离山,羌人困守放敌过境。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便派虞诩前去平定叛乱,虞诩的人马在陈仓崤谷一带就受到羌人的阻截。羌人此时士气正旺,又占据了有利地势,强攻根本不可取,又不能绕道,虞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虞诩想让羌人离开这个坚固的据点,于是,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宣扬行军受到阻碍,向朝廷请求增援。羌人见虞诩真的已经停止前进,等待增援,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去抢夺钱财去了。

虞诩见羌人已离开崤谷,立即下令部队急速行军,日夜兼程,日行百里。他还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每日递增,给敌人造成朝廷援军已到的假象,让人敌人不敢轻易出击。

就这样,虞诩顺利地通过了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很快就平定了羌人叛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三套的攻战计之十六--欲擒故纵。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