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美,用实践和行动去丈量美:陇上行—精致兰州 ·中山桥
履行美,用实践和行动去丈量美:陇上行—精致兰州 ·中山桥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内,有一座横跨黄河南北两岸的灰色铁桥—中山桥,又名兰州黄河铁桥,该桥于1908年4月10日开工,1909年8月19日竣工,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中山桥有着“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山桥为中心,由西向东从雁滩到西固的,独具特色的兰州内滨河旅游线。
来自网络图库
说起中山桥的由来,缘起光绪初年,和左宗棠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时任陕甘总督的他,看到黄河两岸的百姓都是靠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水上互通来往,出行十分危险。考虑到兰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是东西往来的枢纽,穿城而过的黄河水是城内的天然壁垒,是你过不去,我也过不来的情况,他意识到了一条互通南北两岸道路的重要性。左宗棠看到了眼前的困难,也看到了后世子孙的将来,于是有了架桥的想法。
来自网络图库
不过从黄河之上架桥,不是从左宗棠起才有的想法。早在明朝的时候,有两员大将,叫做冯盛和邓愈,他们将漂浮在黄河水上的船只捆绑连接起来,供兵士和百姓渡河。但这浮桥晃来晃去的极不稳定,即使铺上木板,人们也不能如履平地的往来运送物资,而且需要经常稳固和维修,很是浪费人力和财力。
来自网络图库
再盘点一下我国古代建造的一些桥梁,多以木头和石头来建造,确实是集齐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不负“桥乡”和“桥魂”的美誉,就是在世界桥梁建造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要从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上架桥,保证后世子孙长久的使用,按照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就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当时来说,想要架桥,就要寻求外国人的帮助。左宗棠有了黄河铁桥构想后,就请外商初步进行设计预算,但因高额的造价费而使架桥计划搁浅。
来自网络图库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苟延残喘之际,开始积极想办法自救,于是全国上下推行起洋务运动,希望“学夷以制夷”。此时的陕甘总督升允,抓住了举国上下红红火火的实业振国这一有利时机,开始筹建黄河铁桥。
升允命令当时的兰州道道尹彭英甲,与外商喀佑斯谈判黄河铁桥的一干建造事宜。俗话说“好事多磨”,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唇枪舌战,我方接受范围内的谈判条件终于确定下来。升允将架桥的谈判情况上报朝廷,朝廷批准后签订了合同。
光绪三十三年,由外商负责,将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沿水路运到天津,再由陕甘方面负责架桥事宜的洋务总局出面,将材料从天津陆续运到兰州。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运输工具大多是骡马牛车,火车能到的地方很少,所以光是运输架桥材料就耗时一年半的时间。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日,黄河铁桥动工,并于次年七月初四完工。这座桥为五孔铁桥,桥墩由钢筋混凝土筑成。桥面中间是车马道,两边可以走行人。桥长250米,宽8米。为了使黄河铁桥更具中国化,在桥梁南北两头各建了一座三楹牌坊,由升允题字,挂上了“第一桥”的匾额,使生硬的铁质桥梁具有了柔美性,与北岸的巍巍白塔及金城关交相辉映,构筑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上一段独有的景观。
来自网络图库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为中山桥,名延至今。
1954年,在原有黄河铁桥上又加了五架拱形钢梁,使中山桥更富有承重力,也使中山桥更为雄壮美丽。
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又对黄河铁桥进行了多次维护和加固。
现在,黄河铁桥已不再承担沟通南北两岸的交通重任,两头的牌坊下也砌上了石墩,禁止车辆往来。中山桥也成为了兰州金城关下的旅游打卡圣地,成为兰州的地标建筑。
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有关部门认为桥高限制了黄河上的交通运输业,使兰州的旅游业受到了限制,于是有了“将中山桥整体抬高2.5米”的建议。
对于这个有争议性的提议也是议论纷纷,是选择发展经济?还是选择保护文物?
其实枯水期的黄河水面上已经露出很多浅滩,冬季河上风大,也很少有人来游艇上兜风。即使水量丰沛的雨季,黄河水的深度也不足以使吃水深的游轮往来畅游。两相比较之后,中山桥才得以保存原貌。
来自网络图库
毕竟,历史不可复制,文物不可复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