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含泪活着》
纪录片《含泪活着》
没事儿的时候偏好看些纪录片,类型也比较杂。美食,旅游,人文之类的,都在其中。因为大多数影视剧,都有着一定的故事设计原理。结局要么是为了让人感觉温情而圆满,要么是为了悲情而凄惨。总之都是设计感满满。但是纪录片没有,因为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没有因果呼应,没有戏剧性的跌宕起伏,没有必然的胜利和逆袭。没有人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没人能确定故事的走向,直到片子结束,剧中人也还在继续他们的路。这也许就是纪录片最大的张力所在,魅力所在。
《含泪活着》这部纪录片看完,我想到了的三个点。一是阶层的升级,需要几代人能完成?二是甘之如饴的苦苦奉献,是否一定有好的结果?三是我们终其一生的奋斗,最终是想得到什么?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的社会,人是分了阶层的,而且阶层的固化非一日之寒。想要打破原有的阶层,需要一代,两代甚至好几代人的拼搏和努力。我们有红二代,官二代,拆二代,富二代,侨二代等之类的存在,可见阶层的划分远非经济能力就可以决定标签分类,也需要文化和涵养以及其他来滋润内里。片中老丁的经历就是完成了他从中下层拼搏到了人人羡慕的中上层生活。但这其间的辛苦付出,也绝非常人所能忍受。二十余年,一家人无法体会到家的温暖。老丁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去赚取辛苦钱;老婆一人独立持家;女儿从七八岁起,父亲便就只是电话里的声音……然而幸运的是,片中的这一家人,通过老丁夫妇的坚韧和努力,最后成功的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然后安家立业。他们一家从中下阶层到孙辈出生便是中上阶层,他们只花了两代人的时间,他们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并非每个努力都会肯定收获好结果。但是我们更要知道:不努力肯定没有好结果,还是得拼!
老丁无疑是一个对家,对女儿无私奉献的人。片中拍摄老丁和女儿,妻子分别在利用转机机会短暂团聚的桥段时,导演拍的克制而又内敛。镜头中既有长久的遥望也有近景的眼眶湿润,情景的热烈冲突而又沉静清淡,表面波澜不兴,而内心早已风起云涌。之前我说这一家是幸运的,现在回味也的确如此。如果我是导演,拿到这个脚本,我可能会改变成一部喜剧片,也可能会改成一部反映青少年缺乏家庭关爱的残酷青春片,甚至还会更拙劣一点,改成一部因丈夫常年不在家而发生的红杏故事……诸多可能,也不是不存在。妻子的坚守,女儿的努力,丈夫的付出,才成就了他们后来的美满。倘若只有老丁一个人苦苦付出,没妻女的坚守和努力,我想留给老丁的,怕是只有崩溃和绝望。那我们是否会因为不确定的结果,就不付出,就不奉献?彼之以桃,回之以李。虽然知道难以求得所有的圆满,但是仍旧愿意用我的付出,去换来些许幸福的碎片,或许有惊喜呢?
最后我想问的,也是我想的,思考的最多:奋斗一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片末老丁说他想环游世界。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资格享受奋斗带来的自由――经济的自由和生活的自由。我们渴望自由,渴望经济和生活上的双重自由,希望能够按照我们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希望能够一家人其乐融融。说白了,我们终其一生的奋斗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不是为了赚取丰厚的财产,而是为了成为最普通的那种普通人,享受普通人可以享受的幸福。无论自己的人生要怎样活,也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一种极其简单,质朴的活法。因其简单,所以心安;因其质朴,所以刚健。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