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集五福6年血亏,4亿人竟沦为“免费韭菜”?支付宝狂烧20亿真相

摘要集五福6年血亏,4亿人竟沦为“免费韭菜”?支付宝狂烧20亿真相 “你抢了2块钱,支付宝赚了200亿”。 2024年春节,4.5亿人蹲在支付宝上狂戳屏幕集五福,最终人均分到1.58元。表面看支...

集五福6年血亏,4亿人竟沦为“免费韭菜”?支付宝狂烧20亿真相

“你抢了2块钱,支付宝赚了200亿”。

2024年春节,4.5亿人蹲在支付宝上狂戳屏幕集五福,最终人均分到1.58元。表面看支付宝“撒钱”7.1亿血亏,但真相是——这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暴利”的营销骗局

为什么马云宁肯连亏6年也要搞五福?为什么你明知“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到手两块五”,却依然年年上头?今天,我们用行为金融学拆解这场“全民狂欢”背后的资本阳谋,看看支付宝如何用6年时间,给4亿人上了一堂价值千亿的“金融课”。

更残酷的真相是:这套玩法不止支付宝在用——拼多多“砍一刀”、美团红包雨、抖音金币任务,本质都在用同一套“行为金融镰刀”,收割你的注意力、社交关系、甚至钱包。

一、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用“损失厌恶”绑架4亿用户

1. 五福游戏的“斯金纳箱”设计

理论解释: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动物在随机奖励机制下会疯狂按压杠杆——这和人类沉迷赌博、游戏充值一模一样。

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支付宝的“骚”操作:

随机奖励:扫福字得卡的概率从0.1%(敬业福)到80%(爱国福)不等,制造不确定性快感;即时反馈:“叮咚”声效+金光动画,刺激多巴胺分泌;进度暗示:“已集4张,只差1张”的提示,让你误以为离成功只差一步。

数据佐证:

2024年五福活动期间,支付宝日均登录用户超3亿,人均停留时长18分钟——是平时的6倍!而这些流量若按广告费计算,价值超50亿。

对比拼多多“砍一刀”:

拼多多砍价进度条永远卡在“99.9%”,只差0.01%就能免费拿iPhone。但你需要拉20个新用户才能完成——这就是“损失厌恶”的终极形态:你已投入大量时间,放弃就等于“损失”近在眼前的奖品。

数据:2023年拼多多砍价活动用户参与量超5亿,但实际免费拿到商品的比例不足0.3%。

经济学逻辑: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按最低时薪20元计算)远超商品价值,但拼多多通过“沉没成本谬误”锁死用户。

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行为金融学第二课:用“锚定效应”掏空你的钱包

2. 五福背后的“心理账户”陷阱

理论解释:诺贝尔奖得主塞勒提出,人们会把钱分到不同“心理账户”(如生活费、娱乐费),且更愿意为“意外之财”冒险。

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支付宝的套路:

红包账户:你抽中的2元红包,会被视为“白来的钱”,进而冲动购买余额宝、基金等产品;社交杠杆:“请赐我一张敬业福”的社交裂变,让支付宝0成本获取新用户(2024年五福新增用户3000万);场景捆绑:AR扫福必须用支付宝,倒逼用户绑定银行卡、开通花呗。

数据说话:

2024年春节期间,余额宝申购额暴涨120%,超2000万人用五福红包购买理财;花呗新开通用户中,35%因集五福需要而绑卡,人均授信额度8000元。

拼多多的“锚定升级”:

拼多多砍价页面上永远标注“原价5999元,现价0元”,利用高价锚点刺激用户疯狂拉人。但实际商品成本可能不足1000元——用户被锚定在虚高价格,误以为“赚了5000元”,却忽略了付出的社交关系成本。

案例:2023年用户小李为砍价免费拿扫地机器人,骚扰了60个微信好友,最终耗时15小时“成功”,但该机型市场价仅699元。按小李时薪30元计算,实际成本高达450元,血亏!

三、行为金融学第三课:用“禀赋效应”垄断支付场景

3. 为什么你再也离不开支付宝?

理论解释:禀赋效应指人一旦拥有某物,就会高估其价值。支付宝通过年复一年的五福活动,让你觉得“这里能抢红包”而拒绝卸载。

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业真相:

支付场景垄断:2024年五福合作品牌超300家(可口可乐、星巴克等),用户扫福字必须用支付宝,直接压制微信支付;数据资产累积:6年五福沉淀超10亿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刻画消费偏好,反哺蚂蚁集团风控模型;生态闭环构建:从扫码到理财再到保险,支付宝用五福串联起金融全链条,用户“上瘾”后极难迁移。

数据对比:

微信支付2024年春节红包活动花费8亿,但用户停留时长仅支付宝的1/3;五福用户次年复购率高达75%,而普通营销活动不足30%。

拼多多的“社交禀赋”:

拼多多把“砍一刀”变成社交货币——帮你砍价的好友越多,你的人情债越重,下次对方找你砍价时不得不还。这种“社交绑架”让用户被迫留在平台:

数据:2023年拼多多用户平均邀请好友砍价12次/月,但仅3次成功;经济学逻辑:用户为维持社交关系,不得不持续参与活动,形成“囚徒困境”

四、资本视角:为什么五福是“亏5亿赚千亿”的顶级阳谋?

4. 互联网的“边际成本”魔法

经济学原理: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规模越大利润越高。五福的服务器、红包成本是固定的,但每新增一个用户,支付宝的变现收益几乎零成本叠加。

算笔账:

成本端:7亿红包+3亿运营成本=10亿;

收益端:

广告收入:50亿(开屏、品牌专区);金融收益:余额宝管理费12亿+花呗利息8亿+保险佣金15亿=35亿;数据价值:用户画像卖给金融机构,预估20亿;生态壁垒:压制竞对的无形收益,难以量化但长期致命。

净赚:50+35+2010=95亿!这还没算股价上涨(蚂蚁集团估值提升5%即值400亿)。

对比传统行业:

万达影院要赚95亿,需卖4.7亿张电影票;而支付宝只需让用户戳戳屏幕。

拼多多的“边际成本游戏”:

拼多多砍一刀的边际成本同样趋近于零——每多一个用户参与,拼多多就能多卖出一件商品(用户需达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同时向商家收取更高佣金:

数据:2023年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带动GMV超800亿,佣金收入120亿,而实际补贴成本仅30亿;商业公式:拼多多利润=商家佣金+用户消费提现门槛(用户需凑满100元才能提现,90%的人放弃)-补贴成本。

五、行为金融学的“终极大考”:为什么你永远玩不过资本?

5. 支付宝+拼多多的“双螺旋收割模型”

两大巨头看似玩法不同,实则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

前端:用随机奖励(五福/砍价)吸引用户;中端:用沉没成本(时间/社交)锁死用户;后端:用金融杠杆(花呗/月付)和生态壁垒(支付/电商)完成收割。

案例对比:

支付宝:集五福→开通花呗→推荐理财→数据卖给银行;拼多多:砍一刀→下载App→开通月付→诱导消费。

数据铁证:

支付宝五福用户的花呗使用率比非五福用户高42%;拼多多“砍价成功”用户的月均消费额是普通用户的3倍。

6. 普通人的“反收割指南”

策略1:量化你的时间成本

计算时薪:如果你的时薪是50元/小时,花3小时集五福换2元,相当于每小时倒贴48元;

行动:设置参与时间上限(如每天10分钟)。

策略2:警惕“社交货币陷阱”

拼多多砍价消耗的是人情关系,一次砍价可能损失朋友信任;

行动:用“红包拦截”话术(如“帮我砍一刀返你5元”),把社交关系变现。

策略3:利用平台规则反薅羊毛

支付宝:只参与AR扫福等零成本活动,拒绝开通花呗;

拼多多:专攻“免单广场”中小额商品(10元内),放弃高价砍价。

结语:所有免费狂欢,都是“认知税”的预付费

支付宝用6年时间证明:互联网时代最暴利的生意,不是卖产品,而是设计“游戏规则”。当你为1.58元狂欢时,资本早已用你的注意力、数据、现金流编织出一张千亿大网。

最后一句暴击:当普通人还在集福砍价时,聪明人早已研究透规则去卖教程、撸佣金、炒相关股票——记住,所有免费狂欢的背后,早已标好了“认知税”的价格

互动话题:你被哪些互联网套路坑过?

A. 支付宝集五福,年年陪跑!

B. 拼多多砍一刀,骚扰好友!

C. 抖音金币任务,刷到眼瞎!

D. 看透一切,拒绝白嫖!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你觉得有用记得点赞+收藏+分享哦!让我们一起成为更懂金融、更懂投资的小达人吧!

(注:数据源自公开报道及行业测算,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 蚂蚁集团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

2. QuestMobile 2024春节移动互联网报告;

3. 拼多多2023年财报及用户行为分析;

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错误”的行为》;

5. 支付宝&拼多多活动6年数据复盘(20192024)。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