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雷锋”郭明义: 勇立潮头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当代雷锋”郭明义: 勇立潮头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郭明义,现任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公路管理业务主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先后荣获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代雷锋等荣誉称号。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雷锋传人”郭明义颁奖词
郭明义(右二)在作业现场与同事进行工作交流
一身浅灰色工装、一双黄色登山靴、一副银色框架眼镜,2023年10月9日,中国工会十八大开幕式上,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又一次以人们所“熟悉”的样子出现。
10月12日,全总第十八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全总新一届领导机构,郭明义再次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
郭明义现任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业务主管,他参加工作40多年来,立足本职,奉献岗位,成为新时期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杰出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等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超常奉献。多年来,郭明义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热心公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在郭明义爱心团队工作室,郭明义(中)与参观见学的志愿者代表交流学雷锋志愿服务心得
像雷锋那样迈开人生脚步
郭明义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北部齐大山铁矿区的樱桃园村,生长在一个善良仁义之家。其父郭洪俊、母亲叶景兰,希望孩子长大后“懂道德、知仁义、重品行、明事理”,于是给长子起名为“郭明义”。
郭洪俊是鞍钢齐大山铁矿一名老矿工,“善良、仁义、热心、肯干”。1968年7月2日,辽阳市兰家公社响山大队水井塌方,一名中学生和一位解放军排长被埋在井下。郭洪俊带领几名矿工赶到。没有专业工具,只能用手抠。指甲脱落,鲜血淋漓,25个小时,终于将人抠了出来。
后来,郭洪俊作为英雄群体的代表,进京做事迹报告。长辈的言行,影响着成长中的郭明义,他体味到“帮助他人的光荣与快乐”。当时,雷锋精神已在神州大地传播开来。像雷锋那样从鞍钢走向军营,已经在郭明义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争取到部队去,感受雷锋精神,成为他的梦想。
1976年,郭明义初中毕业,当时高考还没有恢复,父亲让他到矿山参加工作。郭明义是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他的内心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他告诉父亲:“我要像雷锋那样从鞍钢走向军营。”父亲问道:“当了兵,不还是得复员回地方吗?”郭明义回答:“在部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雷锋精神!”
后来,18岁的郭明义,做出自己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作为鞍钢矿工子弟,我要追随雷锋的脚步,从鞍钢矿区走向军营。
郭明义(中)与爱心食堂小志愿者亲切交谈
像雷锋那样当上汽车兵
1960年1月8日,在辽宁省辽阳市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工程兵部队军务参谋戴明章的介绍下,雷锋从鞍钢弓长岭焦化厂走向了军营。
17年后,余新元已从辽阳兵役局调到鞍山军分区担任副政委。余新元在众多应征青年中,听到了许多关于鞍钢矿工子弟郭明义的感人故事,认定他是一个好苗子。1977年1月3日,余新元介绍郭明义入伍,郭明义兴高采烈穿上崭新的军装,像当年的雷锋那样,从鞍钢走向了军营,并且和雷锋一样,成为一名汽车兵。
郭明义到了部队,梦想成真,成为一名光荣的汽车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雷锋那样,做一名优秀的汽车兵,同时还要继承雷锋的光荣传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有生之年为人民服务。
半年的军营生活下来,他对汽车的2000多个零部件,其名称、原理、性能已经如数家珍;凭着记忆,他可画出汽车电路图;听到发动机和轴承声响,就能诊断汽车故障;还可独立完成汽车分解与保养。
在部队组织的汽车教导员大比武中,郭明义拿下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个第一名。5年的军旅生涯,郭明义7次获得嘉奖,被评为全师“优秀共青团员”“后勤工作积极分子”“学雷锋标兵”。
1980年6月12日,郭明义光荣入党。在入党宣誓仪式上,郭明义说道:“入党,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而是为了让党的理想和任务融入我的血脉!”
郭明义(中)与到爱心食堂用餐的老人交谈
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郭明义一直坚守的初衷。1982年1月,郭明义从部队回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做了一名工人。从上岗那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担当大型矿用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全矿单车年产新纪录;担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时,所在的团支部是鞍钢红旗团支部;当宣传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车间任统计员时,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矿业公司第一个获得资质证书的人;做英文翻译时,他的翻译功底和人格魅力赢得外方专家的敬佩,曾经为企业挽回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郭明义在齐大山铁矿长达40多公里的采场公路上,每天露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夏天被晒得多次中暑,冬天被冻得耳朵和手脚受伤。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是漫天飞雪,还是大雨滂沱;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烈日如火,一切都挡不住郭明义早早巡视采场公路的脚步。而且,天气越是不好,他就越比平时到得更早。
20多年来,郭明义在段高落差200多米的各个作业平台之间,在采场公路几十辆仅车轮就高达4米、载重近200吨、吼声如雷、轰鸣地颤、卷土扬尘的电动轮汽车之间穿梭巡检、仔细查验,每天至少步行10公里以上,有统计,他累计走了近8万公里,相当于重走6次红军长征路。
郭明义(左一)与到爱心食堂用餐的环卫工人交流
像雷锋那样爱心献人民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身心多么劳累,像雷锋那样奉献社会,一直是郭明义心中的理想和志愿。
2003年,郭明义看到新闻报道:一个家住辽宁省海城市东部山区的男孩,由于上学路途遥远,有一个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愿望。第二天,郭明义就将自己上下班骑用的自行车送到报社。不久,这辆自行车经报社转给了那个男孩。
郭明义呢,每天早上五点钟就出门上班了,这个时间连第一班公共汽车还没有发车呢,妻子心疼丈夫走路太多,又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没过多久,新的自行车又被郭明义送给了另一个孩子。
后来,贤惠的妻子又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没想到,郭明义得知在千山区汤岗子小学还有一名贫困生需要一辆自行车上下学,他又把这辆自行车送给了孩子。
1990年,鞍钢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参加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20多年来,郭明义坚持每年都去献血。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存放着60多本无偿献血证书。
2009年春节前的一天,郭明义从采场准备下山吃午饭,血站来了电话:“郭师傅,能否提前捐献血小板?一位产妇患严重溶血症,母子有生命危险,急需输血小板!”当时,郭明义从早上5点到下午2点一直忙于工作,水米未进,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血站,卷起衣袖上机采血。血站的工作人员让他献一个单位血小板就行。他说:“还有孩子呢,两条人命,宁可多点,也得保母子平安!”近两个小时,血小板采集结束,郭明义已是疲惫不堪,睡着了。
20多年来,郭明义个人累计献血量折合达到6万毫升。他一个人献出的血,至少可以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郭明义是辽宁省鞍山市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
“当代雷锋”这一称号,让郭明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早之前,不理解郭明义的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郭傻子”,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和“郭傻子”站到一起。
2006年开始,在郭明义的带领下,鞍山市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志愿服务队等爱心组织。2008年3月4日,“郭明义爱心联队”成立了。这是鞍山市第一个以参加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为目的的民间组织。当年6月19日,郭明义和“爱心联队”的队员,一起资助36名困难学生,郭明义自己一个人就资助了16名特困学生。
2009年7月29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召开“向郭明义同志学习动员大会”,大会为“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成立授旗。神州大地,第一支以“郭明义爱心团队”命名的爱心公益团队诞生了。
如今,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1400余支分队,志愿者已达240万人,其中,有许多退役军人成为志愿者,也有许多爱心分队专门服务退伍老兵。
郭明义(左一)与爱心食堂的志愿者交流
用爱心帮助群众脱贫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郭明义立刻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他带领爱心办公室的人员深入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贵州、辽宁等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扶贫调研,确定帮扶对象,深入调查核实,全力脱贫攻坚。2018年春节,郭明义和爱心办公室的人员放弃休假,来到辽宁省辽阳县102户贫困群众家中调研。
郭明义发动全国各地爱心团队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攻坚脱贫奔小康”等一系列活动,根据贫困群众意愿和需求,找项目、出资金、搞养殖、拆危房、建新房,忙得不亦乐乎。
截至2021年年底,郭明义带领全国超过1300支爱心团队开展的“精准扶贫、攻坚脱贫”捐款3000多万元,结对帮扶7600多户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大大加快贫困百姓的脱贫步伐。
把雷锋精神播撒祖国大地
郭明义说:“我也是雷锋班的传人,我要带领我的团队,向雷锋同志学习,传承爱心正能量,向更多人传递中国梦。”
郭明义(右三)与前去参观见学的志愿者交流
多年来,郭明义宣传雷锋精神的身影无处不在。他多次走进校园,开启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讲座。他说,中国式现代化要有高素质人才,希望同学们认真努力学习,要有“大手艺”,成为大工匠;要像雷锋那样,在任何岗位上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还要在任何岗位上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他践行公益普法,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公益普法分队全国普法样板团队,希望将雷锋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推动公益普法事业全面开展。
人民网做了一项调査:如果您的身边有郭明义这样的先进人物,邀您加入爱心团队,您会加入吗?70.9%的网友回复:我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志愿者加入到郭明义爱心团队中,他们高擎起“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鲜红旗帜,坚定不移向前行进。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1400多支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人,平均每天就有数百人成为“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爱心志愿者,这是最具全国影响力的志愿者团队之一。
“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40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我的信念一直都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雷锋生前在日记中写过:活着就一个目的,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一点,郭明义做到了。郭明义说:“今年我65岁了,回头想想,我还是跟十几岁时一样,努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没给学雷锋抹黑,也没辜负部队对我的教导。”
“平凡铸就伟大”,这就是郭明义,四十多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时时刻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用热血鼓舞每一个人。
郭明义(左一)引导老人用餐
对话郭明义:
党员的标准是忠诚和信仰
《中华志愿者》:您被授予“当代雷锋”称号,但您却总说自己不是“当代雷锋”?
郭明义: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是部队培养了我,雷锋精神教育了我,我始终认为,服务社会是退伍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
成为“当代雷锋”是很不容易的。我不是“当代雷锋”,但我努力去争做“当代雷锋”,学雷锋、做好事、见行动。
我和雷锋都是军人。我入伍后,部队讲得最多的就是学雷锋。要成为什么样的战士?就是雷锋那样的战士,雷锋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雷锋捐款,我就去捐款。当时,四川一个地方地震,我给灾区捐了几个月的生活补助。
我有一个理念,就是像雷锋那样去做事做人,雷锋是我们的一个标杆。他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可是,他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已经到了骨髓里、血液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新时代需要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影响更多的人。
《中华志愿者》:2010年,鞍山市第一次发出向您学习的号召,十多年过去了,您获得多项荣誉和称号,这些年您感受到哪些变化?
郭明义:我觉得自己心态有变化。刚“出名”时,觉得自己挺厉害。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净化灵魂,修正了自己,发现自己离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无论给不给荣誉,我都想把事情干好。历史上,多少英雄为了新中国流血流汗,没有荣誉、没有奖励甚至没留下名字。我跟他们比,算得了什么。
但是,这么多年,我的初心和信念始终没有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从生到死不变的原则。
无论获得多大荣誉,当多大的官,不是衡量党员的标准,衡量党员的标准是忠诚和信仰。
《中华志愿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提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之后,又有很多人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奉献精神在传承。对此,您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郭明义:总书记的回信时刻激励我们要坚持把更多的人团结、聚集到身边,去做一些事情。老百姓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坚持干,广泛地宣传、动员,用示范和行动影响带动更多的人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奋斗。
我认为,“郭明义爱心团队”更像一个标志。它起到一个向上、示范、引领的作用。人们加入进来,是站起来做好事的一种宣誓。这个团队如果做了坏事,群众不会认可,更不会有这么多人加入进来。群众需要这样的团队,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谁有困难,我们去调研,跟他们一起解决。正是看到爱心团队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情,所以这么多人民群众愿意给我们捐款,加入爱心团队来一起做事。
《中华志愿者》:在前不久召开的全总第十八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您再次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对此有何感想?
郭明义:人家叫我“郭主席”“郭会长”,其实,我还是喜欢叫我郭师傅。无论哪种身份,我都要始终保持工人的本色,只要不外出我就会去工地。
对于续任,我的态度是,组织需要我,我就继续干好。不需要我,我更要继续干好,因为我还是一名党员。不论哪一种身份,都要始终为职工群众办事情。
走到职工群众当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过去的我是这样做的,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做下去。我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
(来源:《中华志愿者》杂志2023年第11期)
责编:张迪
制作:张湉
审校:杨连元
审核:成怀喜
投稿邮箱:zhzyzbjb@sina.c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