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气象部门到底是怎么测量降雪量的呢?

摘要气象部门到底是怎么测量降雪量的呢? 今年冬天的首场降雪终于来到了北方地区。许多人纷纷对这场降雪的规模感到疑惑,因为明明积雪已经达到十几厘米了,但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雪量...

气象部门到底是怎么测量降雪量的呢?

今年冬天的首场降雪终于来到了北方地区。许多人纷纷对这场降雪的规模感到疑惑,因为明明积雪已经达到十几厘米了,但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雪量却只有十几毫米。为了解答大家的疑问,我们需要先理清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之间的区别。

首先,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指的是从雪层表面到地面下方的垂直深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雪的“身高”。而降雪量则是指一定时间内降雪融化后的降水量。

在过去,当气象地面观测还没有实现全自动化之时,观测员们通常使用量雪尺来测量积雪深度。他们选择平坦而开阔、具有自然下垫面的地方,将量雪尺垂直插入雪中直至触及地表,并根据被雪遮掩住的尺上刻度线来读取积雪深度。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面观测实现了全自动化。超声波雪深观测仪成为了自动测量积雪深度的设备之一。这种仪器通过发射超声波脉冲到达雪层表面并返回的时间,来计算传感器探头到目标的距离。它能够实时自动测量和记录雪的厚度变化,从而实现对雪深的连续监测。这种自动化的观测方式减少了人工测量所带来的误差和不确定性,为气象、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除了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

区别外,有时候大家也会对气象部门将降雪量分为不同等级感到困惑。比如,明明雪花漫天飞舞,但气象部门却说降雪量级是“小雪”。其实,这是根据一定时间内降雪融化后的降水量来进行定义的。例如,“小雪”指的是降水量在12小时内达到0.1至0.9毫米,或者在24小时内达到0.1至2.4毫米的降雪过程。而“暴雪”则是指降水量在12小时内达到6.0至9.9毫米,或者在24小时内达到10.0至19.9毫米的降雪过程。这种分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降雪的规模和强度。

综上所述,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定时间内降雪融化后的降水量,而后者则是指从雪层表面到地面下方的垂直深度。通过自动化设备和观测方法,我们能够准确测量并记录积雪深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气象部门将降雪量分为不同等级,以便更好地描述降雪的规模和强度。希望通过这些解释,能够解答大家对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之间关系的疑问。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