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 “减持印度,增持中国”成共识,DeepSeek推动万亿美元资金
美媒: “减持印度,增持中国”成共识,DeepSeek推动万亿美元资金
1.3万亿美元与7200亿美元的冰火两重天
2月16日彭博社的一篇报道,撕开了全球资本流动的戏剧性一幕:过去一个月,中国互联网科技股总价值暴增1.3万亿美元,而印度股市却在同一时期蒸发掉7200亿美元市值。对冲基金涌入上海和香港交易大厅的速度,快得连交易员都来不及更新屏幕上的买单。
这种反差不仅体现在数字上。MSCI中国指数正朝着连续第三个月碾压印度指数的方向狂奔,创下两年来的最长连涨纪录。曾经被西方资本捧为“下一个中国”的印度,此刻正经历一场倒春寒——资金外逃、估值崩塌、光环褪色。
资本市场的转向往往比地缘政治宣言更诚实。当瀚亚投资专家直言“中国AI企业已成为生态系统关键部分”时,这场价值重估的本质已浮出水面:全球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重新定义21世纪科技竞赛的参赛资格。
从“避风港”到估值洼地
印度股市21倍的预期市盈率,在中国11倍的估值面前显得格外刺眼。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曼氏集团亚洲股票主管安德鲁·斯旺透露,其基金已将中国配置比例从30%拉升至40%,同时砍掉印度仓位3个百分点。这波操作背后,藏着机构投资者心照不宣的算计: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低估值的中国资产天然具备抗压属性。
彭博社追踪的亚洲股票基金数据显示,“减持印度,增持中国”正在成为标配动作。这种集体转向的底气,来自阿里巴巴五周千亿美元市值增幅,来自恒生科技指数昂首迈入牛市,更来自DeepSeek这类企业展现的技术爆发力。当坎德里亚姆基金经理维维克·达万断言“中国风险回报比更具吸引力”时,他其实在说一个更残酷的现实:资本永远追逐更高性价比的赌桌。
估值差异本质上是增长预期的贴现。MSCI印度指数21倍市盈率对应的是6%的GDP增速,而中国11倍估值背后是5.2%的经济增长——这种看似矛盾的定价,恰恰暴露了资本对印度基建承诺的怀疑,以及对中国科技转型的重新定价。
DeepSeek捅破的认知天花板
“中国创新停滞论在DeepSeek面前就是个笑话。”这句话虽未直接出现在彭博社报道中,却弥漫在每行字里。这家AI企业的突围,让西方突然意识到:被关税大棒和科技封锁逼到墙角的中国公司,反而爆发出更凶猛的技术进化能力。瀚亚投资数月前就开始增持中国科技股,他们的投资组合专家看得明白——当生态系统的关键组件开始本土化,游戏规则就变了。
这种认知颠覆具有传染性。南丰三一香港首席投资官嘴上说着“盈利不确定性”,身体却很诚实——没有哪家机构真敢完全错过这场盛宴。就连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印度多头,在坚持“调整过度论”时也显得底气不足。毕竟,当曼氏集团把中国仓位提升到40%,他们赌的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整个创新体系的裂变能力。
DeepSeek的价值不止于技术突破,它更像一剂强心针,激活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创新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的底层逻辑是:在AI竞赛中,市场规模+工程化能力+政策决心的组合,可能比单纯的技术领先更具杀伤力。
写在最后
阿里巴巴千亿市值增幅还在继续,恒生科技指数的牛市脚步尚未停歇。曼氏集团砍掉印度仓位时,交易指令执行得干净利落——资本市场的转向从来不需要告别演说。当彭博社把“减持印度,增持中国”写进标题,这场价值重估游戏才刚刚按下加速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