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济宁晚报创刊10周年特刊——已是少年

摘要济宁晚报创刊10周年特刊——已是少年 一张报,一座城。 这十年,不仅是济宁晚报的十年,更是许多读者成长的十年,是见证济宁荣华变迁的十年。从读纸到读屏,从纸媒到融媒,时代...

济宁晚报创刊10周年特刊——已是少年

一张报,一座城。

这十年,不仅是济宁晚报的十年,更是许多读者成长的十年,是见证济宁荣华变迁的十年。从读纸到读屏,从纸媒到融媒,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

乘着理想,追着光和热。朝露星辰,风雪艳阳,我们伴着每一位济宁人,逐梦而行,奋勇向前。

这座城市,在坚守,在转变,在创新。日新月异,风华正茂。

从2011年创刊到2021年的今天,两个五年的叠加,城市斗转星移,物华葱茏。匠者有心,居者所向。回首,你我都有了不同的故事。

2011年9月16日,济宁晚报创刊,成为市民了解这座城市一道崭新的窗口,也成为市委、市政府传递民生声音的重要传声筒。2012年2月15日,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全部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全部实行住院“零押金”。2013年1 月 22 日,我市首批公共租赁住房抓阄定房仪式在黄淮宾馆举行,250户新就业人员和低收入家庭有了自己的住房。2014年,我市圆满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进入建设大城市时代;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济宁从此拥有包括三孔在内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9月16日,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在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开幕。2015年12月26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济宁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济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五城同创”斩获首张金字招牌,为孔孟大地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2017年,济宁获批二级地区中心城市,成为鲁南城镇发展带成员。2018年,“大二环”全线贯通、枣菏跨湖高速提速推进、济徐高速太白湖互通立交工程开工建设等,济宁的交通出行发生巨变。2019年1月,我市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至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镇大班额问题全面解决,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育质量达到明显提升。2020年11月20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济宁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1年,我市在改善民生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正式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完成全市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跨省通办、减证便民、公交优惠等惠民利民政策赢得市民好评如潮。2022年,我们无比期待……

一年又一年,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我们的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文化底蕴丰厚,生态优美,人民安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这一切,我们记录着。我们,是新时代的记录者。

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传统报业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构建新平台,探索融媒时代的纸媒转型之路。从微博到微信,从短视频到自制栏目,济宁晚报深学细研,创新创优,在省、市新闻类、设计类、融媒类等方面均获得不同奖项。2019年7月,以刊登于济宁晚报专栏“三国谈”稿件为脚本的同名视频栏目《甏视频·三国谈》上线,作为全省同级媒体唯一一档史论类栏目,当年即获得2019年度“济宁市好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我市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视频类)奖。今年3月,为在广大读者群体中倡树良好的阅读风尚,济宁晚报推出另一档融媒类栏目——《甏视频·荐书堂》。未来,我们尽所能研发更多融媒新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一路走来,济宁晚报已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共用、渠道共融的媒体阵地。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那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敢想敢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不管技术如何演变,济宁晚报的党报属性无可动摇,“平民视角、百姓情怀”的初心不曾改变。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将以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更加正确的思想观念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激发媒体深度融合的力量,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和这座城市同频共振,息息相关。

弹指一挥间,已是少年。愿下个十年,倾心如初见!

记者 苏茜茜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