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杂谈 > >正文

​1884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看冯子材如何带领广西狼兵大败法国

摘要1884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看冯子材如何带领广西狼兵大败法国 一、战争背景 中法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19 世纪,法国对越南展开了一系列侵略行动。早在 17 世纪,法国...

1884年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看冯子材如何带领广西狼兵大败法国

一、战争背景

中法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19 世纪,法国对越南展开了一系列侵略行动。早在 17 世纪,法国传教士就进入越南,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侵略野心不断膨胀。1858 年,法国联合西班牙进犯土伦,拉开了法越战争的序幕。此后,法国逐步占领越南南部,并强迫越南签订不平等条约。

越南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秦朝起,越南北部就曾是中国的象郡一部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的直属领土或藩属国。中国对越南有着保护的责任,而越南则承认中国 “宗主国” 的地位,定期派人到京 “朝贡”。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不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还企图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远东。法国在侵略越南的过程中,与中国多次发生冲突。1883 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越南沦为其殖民地。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中法战争。法国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断向中国边境推进,而中国为了维护西南边疆的安定,也不得不进行抵抗。中法战争的起因,既是法国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中越两国历史关系与法国侵略纠葛的集中体现。

二、战争前期的艰难局势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图谋奋发!自古如此,现在如此。

(一)法军的进攻与清军的溃败

1883 年 12 月 14 日,法军对山西发起攻击,16 日便占领山西。随后,北宁、太原、兴化等地也相继沦陷。在前期战争中,法军装备优势明显,将领果断有才干。反观清军,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在山西战场上,原本计划驻扎在山西的清军到达后,纷纷退出山西,只留下了 6000 多黑旗军独自抗击法军。山西城激战中,越军倒戈相向,黑旗军腹背受敌,最终山西失陷。北宁的形势也骤然紧张,徐延旭统领的桂军在此地驻守,但徐延旭出关后,立马选择龟缩在大后方,整日饮酒至醉。而身处前线的黄桂兰不但日夜酣酒,而且酒足饭饱后还要寻欢作乐。在如此混乱的指挥下,北宁最终也被法军占领。

(二)黑旗军的顽强抵抗

黑旗军在越南战场上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1873 年 12 月,黑旗军在越南河内西郊的纸桥设伏,法军头目安邺率队出城,遭到黑旗军伏击,死伤数十人,安邺亦当场毙命。1883 年 5 月,黑旗军又于河内西郊纸桥设伏,约法军出城一决雌雄。李威利率 400 人出战,黑旗军奋起还击。在越南军民配合下,黑旗军再显雄威,毙伤法军 200 余人,李威利亦当场毙命。黑旗军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的抗法斗志,也让法军闻风丧胆。两次纸桥之战,黑旗军利用人数优势,采用近身肉搏的战术,使法军的火器威力无法发挥,充分展现了黑旗军的勇敢和智慧。

三、镇南关大捷的辉煌

(一)冯子材临危受命

19 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法国殖民者乘虚而入,从越南北部进攻广西。镇南关失陷,冲入凭祥的法军大肆烧杀抢掠,边民死伤无数。危亡之际,早已解甲归田的 67 岁老将冯子材挺身而出。当时朝廷主和派占上风,没有给他组织军队,他只能依靠旧部和边民,召集旧部组成十八营萃军,抬棺出征,抱着与敌人誓死一战的决心,奔赴战场。

(二)精心部署与战斗过程

冯子材到达凭祥后,仔细勘察边境地形,又四处招揽豪杰。他深入了解民情,视察关隘要地,看到守边军民斗志高昂,但军费紧缺、训练不足、兵械简陋。冯子材与苏元春等将领商议认为,部队只有少量枪炮,和全部使用新式枪炮的法军硬拼肯定吃亏,必须以己之长制敌人之短。他大胆起用当地壮族青年蒙大,委任其为敢死队队长,商量作战计划方案。同时,冯子材综合了各部将领和群众意见,决定在关前隘的东岭和西岭,用土石砌起一条高 7 尺、宽 1 丈的长墙,长墙前面又挖了一条深 4 尺、宽 1 丈的堑壕,堑壕前面的开阔地里又挖了三百多个梅花坑,给法军布下了天罗地网。然后,冯子材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决心和气概,带着一口棺材和两个儿子一起伫立于前线。

1885 年 3 月 23 日,法军统帅尼格里率法军二千余人分三路大举进犯而来。西路法军从文渊出发经弄尧和弄怀沿偏道入龙门关,东路法军从谅山出发直扑小青山,中路法军主力则沿关道而入,直接进抵镇南关的关前隘长墙下。严阵以待的清军,在冯子材的指挥下投入战斗。首日激战,双方相持不下。3 月 24 日凌晨,大雾弥漫,法军倾巢而出,配备三个炮队向镇南关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枪弹横飞,长墙欲破,炮声震彻山谷。眼见法军火器凶猛,情势危急之下,冯子材急令守军打开栅门,亲自提刀上阵,率领两个儿子及各部官兵猛烈冲杀,以肉搏战全面杀退有枪有炮的骄横法军。3 月 25 日,士气高涨的守军及民兵在冯子材号令下发起总攻,凭借冷兵器追击溃败法军至关外一二十公里,大获全胜,迫使法军丢盔弃甲撤回到谅山以南,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

(三)民众的参与

在战斗中,凭祥百姓组成运输队,参加敢死队,为清军抢运武器,护送伤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就主动地带着家里的农具武器,包括锄头镰刀,到战场上去和清军一起战斗。强虏犯边,同仇敌忾。

(四)大捷的影响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击外来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令人扬眉吐气,在中国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此役不仅重伤了法军主帅尼格里,还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领导的内阁垮台。镇南关大捷挫败了法军的战略目标,打击到法国 “夺取” 质押品勒索赔款的企图,改变了中国在中法谈判中的地位,迫使法国放弃割地赔款的横蛮要求。镇南关战役之后,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引起法国国内各界谴责,茹费理内阁在这种谴责声中倒台。镇南关大捷充分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

四、战争的后续与反思

(一)清政府签订屈辱条约的原因

清军未歼灭法军主力:镇南关大捷虽然重创法军,但法国远东军主力尚在。消息传回法国国内后,新内阁主张对清朝全面宣战,并向越南法军支援五千万法郎军费,要求继续进攻中国南部。李鸿章等人主张 “乘胜即收”,清政府担心与法国全面开战难以应对。西方列强施压:镇南关之役大胜后,英美等国不愿意看到清政府强大起来,担心其国际地位上升后不再驯服,于是向清政府施压。甚至扬言若清军继续攻打法国远东军,将和法国一同对清朝宣战。清政府面对法国一国宣战已恐慌不已,更不敢面对列强联合威胁。担心 “民变”:慈禧在战争初期主战,是害怕法军占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后引发民变,重演 “太平天国”。镇南关之役后,慈禧深感法军威胁变小,而黑旗军等地方军实力愈发强大。滇、粤等地一直是 “民变” 源头,慈禧担心地方团练尾大不掉,激起 “民变”“兵变”,所以转变态度向法国求和。条约损失相对较小且继续作战风险大:《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虽对清朝不利,但相比其他条约,远谈不上丧权辱国。清政府若继续作战,将要耗费至少五百万两白银,还面临被列强群起而攻之的险境。

(二)签订屈辱条约的影响

丧失越南宗主国地位:战争结束后,法国实现了把越南变成自己 “保护国” 的目的,清朝丧失了对越南的宗主国特权。这不仅使清朝在东亚的地位受到重大影响,也让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沿海、西南都被列强撕开了口子。暴露海防薄弱:中法战争中,清朝海军在与法国海军的对抗中一败涂地。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法国海军还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一度占领澎湖列岛。这暴露了清朝海防实力之弱,让其他列强看到了可乘之机。打击军民信心:清政府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屈辱条约,令浴血奋战的军民成了笑话,极大地打击了军民的信心和爱国热情。同时,也让清朝在国际上成为笑柄,消极影响极其深远而巨大。

中法战争虽有镇南关大捷这样的辉煌胜利,但清政府最终签订屈辱条约,充分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懦弱和短视。这场战争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