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灰犀牛?灰犀牛事件可以避免吗?
什么是灰犀牛?灰犀牛事件可以避免吗?
近日,央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答记者会上发表了很多重量级的讲话,针对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认为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投机,这是很危险的。
那么可能有很多人会疑惑什么是灰犀牛?
灰犀牛是据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非洲草原上的灰犀牛,体形庞大、行动迟缓,远远看着似乎并没有威胁,而当它一旦被触怒、向你奔袭而来时,能够逃脱的几率微乎其微。"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的事件,而是在出现一系列警示信号和危险迹象之后,如果不加处置就会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一般来说,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可预见性;二是发生概率高,具有一定确定性;三是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很多从表象上看是让人猝不及防的偶发事件,如果顺着事件的导火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是众多小因素集聚的必然结果。
灰犀牛事件可以避免吗?
准确识别风险点。凡具疑似风险的事件,无论是大是小,均应谨慎对待。对于金融领域的风险点尤其要小心应对。经验告诉人们,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领域所发生的风险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爆发时间短促、传染力极强、破坏能量巨大的特点,债务违约往往是风险引爆点。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债务,企业以及家庭负债是常态,而且良性债务能起到经济运行润滑剂的作用,只有不良债务堆积和系统化才容易产生风险点。只有准确识别那些可能引发危机的风险点,才能找到防控之点。一般而言,大量的风险点找到了就等于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始终坚持推动发展,不畏艰难与挑战,积极主动作为,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风险防范预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国家开展了银行压力测试,在假定发生了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检测银行应对的能力和结果。我国也在银行系统开展了压力测试。这个风险防范预演经验可以进一步复制到其他经济领域,尤其是对经济领域中最脆弱的环节开展压力测试,检验应对风险的能力。尽管风险转化为危机常常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才发生的,真实的风险及其危机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掌控能力,但是每一次的风险变危机都有独特性和偶然性,频繁的风险防控预演可以大大提高防控风险意识和能力,降低风险的引爆可能性。
加强预期管理。预期管理在风险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羊群效应”和从众心态。风险是常态,但是风险转化成危机需要若干条件生成。其中,心理预期会加速风险的形成或消退。“灰犀牛”风险大体上也属于此类心理预期效应。进一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放大了心理预期的正负功效,所以预期管理要扩展到网络。对网络上发酵的舆情要及时作出研判和处置,提前做好防控风险的应对措施。这就既要保持政策的稳定,避免因政策过度宽松或过度收紧而加剧经济风险,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又要借力深化改革去杠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制度等。
改进预警管理。我国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建立了经济预警体系,包括预测、分析、预报和应急处置等。这提高了防控风险尤其是防控“灰犀牛”风险的能力。但是这些预警管理尚不足于应对非典型的和小概率的高风险事件。因为这类风险并不为人们熟悉和不经常发生,国内外有几次风险均是这类风险没有被及时预警而演变成危机,比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雷曼公司倒闭事件等。这就要求我们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经济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经济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严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等。
健全风险应对组织。目前,中央已经提出了全域风险防范问题,强调树立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但是各个风险的出现均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条件,因此应对风险的组织机构就不能是泛泛的,而必须是专业化的组织和人员。2018年国家新设了应急管理部,主要处理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对于经济风险事件防控不是其主要职能。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以及资产债权处置公司才具有一定的处置风险事件职能。这些机构在处置风险事件时可能存在专业化水平不够高、专业技术人员分散、机构之间协调成本较高等问题。风险事件处置是一个专业化技术性较高且与时间赛跑的危机管理行动。中外许多经验教训表明,由于缺乏高效的专业化风险处置组织机制,许多被正确捕捉到的风险事件仅仅由于处置不及时不专业,最终还是酿成大祸,风险引爆危机。
标签: